2014年已是“十二五”的后半程,在單位GDP能耗指標的考核約束下,能源需求增長仍會是政府的重點監控對象。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走勢和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影響,預計今年的能源消費增速有望維持在3.5%-4%之間,市場供需總體會保持平衡。但隨著市場化改革和結構優化調整的持續推進,分品種能源供需形勢出現分化的苗頭值得關注,特別是電力、天然氣和柴油需求的增長趨勢。
首先是電力。2013年全國電力需求彈性在1左右,預計2014年這個數字也不會低,甚至高于1。支撐這個現象的因素有三:不斷回暖的工業用電量、“城鎮化”驅動的第三產業用電增速有望繼續保持高位,以及大氣污染防治政策強化了個別區域以電代煤趨勢。
其次是天然氣。可以預見的是,在保持高增長同時,2014年我國仍將遭遇季節性的天然氣供不應求。近些年來,隨著西氣東輸三條線、川氣東送等骨干長輸管道的相繼建成,以及LNG接收站的陸續投產,我國天然氣消費區域逐漸擴大。截至2013年底,我國約90%的地級市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上了天然氣,舉國治霾拖出的“煤改氣”更進一步加快了天然氣需求的增長。
然而,從2013年迎峰度冬期間天然氣供需緊張情況來看,供應的增長依然趕不上需求。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挖掘增產潛力,更應加快天然氣價格改革,通過提高天然氣價格抑制市場中不合理的需求。
再看成品油。受轎車進入家庭的消費模式支撐,2013年我國成品油消費呈現“汽熱柴冷”的格局——汽油消費增速有望達到兩位數,而柴油消費增速僅在1%左右。而這種消費一邊倒的局面很可能將持續數年。
目前來看,柴油消費低迷的主要原因還是占比超過60%的交通運輸業用油沒有增長。然而這與我國近年來隨著網絡購物的蓬勃發展,物流產業呈現快速增長之勢明顯不符。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和企業層面均對汽油品質關注較多,而忽視了柴油品質的同步提高,排放不達標的柴油車普遍受到城市發展的限制。
為了避免出現嚴重的汽柴油供需不匹配局面,我國從現在開始就要多措并舉:一是加快出臺柴油品質提高標準,使柴油車排放盡快達標;二是逐步調整好汽油、柴油的合理比價,用價格杠桿使煉油企業回歸到正常的生產配比;三是鼓勵車企研發高性能的柴油轎車或者輕型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