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棗莊市,一名工人在電線桿上操作。
去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這不僅顯示出第三季度經濟增速的回升失去后勁,還表明決策者可能愿意為結構性改革犧牲一定的經濟增長。
那么增速放緩是好事還是壞事?經濟數據所體現的是政治上的成功還是僅僅是經濟的日益疲弱?中國領導人是該因此受到贊揚,還是該從中領會到問題所在?答案是,這要看情況而定。
中國的決策者說,他們希望減少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更多地依靠消費來推動經濟增長,進而實現經濟再平衡。再平衡還意味著將有更少的資源用于已存在產生過剩的經濟領域,比如鋼鐵和水泥,而讓服務業發揮更大的作用。此外,再平衡也是一項長期任務,短期內可能造成紊亂和經濟增長放緩。
隨著2013年上半年經濟增長放緩,決策者推出一個小型刺激計劃來防止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這個計劃既有對地鐵和鐵路的投資,也有對企業的減免稅。該計劃使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小幅回升,但之后三個月經濟增長勢頭消退(或者說是決策者任由增長勢頭消退)。
第四季度經濟增速為7.7%,低于第三季度的7.8%。這意味著2013年全年GDP增速為7.7%,仍高于政府設定的7.5%的目標,但基本延續了2010年增速達到10.4%以來的放緩趨勢。
經濟學家樊綱周二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過去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不是正常的增長。7.5%至8%的增長是非常好的消息。政府能夠更多地專注于結構性問題。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結構性調整已經開始取得實效。
里昂證券(CLSA)的羅福萬(Andy Rothman)在寫給客戶的報告中說,中國正在許多方面如火如荼地推進經濟再平衡,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最重要的“再平衡”就是把國有企業主導的經濟轉變為民營企業驅動的經濟。他指出,民營企業提供了中國80%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在規模較大的工業企業中利潤占比最高,占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則達到三分之二。
羅福萬還舉出了其他證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三產業(包括服務、零售和房地產)在中國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已達到46%,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筑業)的44%。羅福萬說,2003年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占比為41%,1993年為34%。
中國領導人很可能對當前經濟增速感到滿意。中國總理李克強去年年底曾表示,盡管經濟增長目標定在7.5%,但低一點也可以接受。真正的底線應該在7.2%,只有這樣才能保證1,000萬的新增就業和4%左右的城鎮失業率。
這就說明,今年的經濟結構調整有較大的空間,至少目前來看形勢不錯。
摩根大通(J.P. Morgan)經濟學家諸海濱說,第四季度經濟增長整體有所放緩,但仍屬適當,而推進改革的有利條件也已具備。
但在經濟再平衡的條件如此成熟之際,是否存在公眾預期過高而導致改革失敗的風險?
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Conference Board)經濟學家卜安德(Andrew Polk)表示,過多地討論再平衡,這本身也存在風險。
他說,官方過多地討論再平衡是有風險的。再平衡是個緩慢和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也就不宜過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