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金融體系中的資本流量仍然維持在10年前的水平,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六年后的今天,這令人對經濟復蘇的力度產生新的擔憂。
據FT聯合麥肯錫所做的調研顯示,目前跨境資本流動出現劇烈放緩,突顯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元區債務危機正在逆轉金融全球化趨勢,并且令人對資金流量會否重返危機前的高位產生疑慮。
金融收縮可能加劇人們對發達經濟體復蘇步伐的擔心,但這同時也可能掩蓋了一個新全球經濟秩序的轉變正在發生:經濟重心轉向新興市場經濟體,歐洲銀行業的重要性則有所下降。
調研顯示:在2007年年中流入G20國家的跨境資本流量相當于20國GDP的近18%。而到2013年年中,這一比率下降至4.3%。按照美元計算,流入G20成員國的跨境資本流量自2007年年中起下滑了67.5%。
麥肯錫合伙人Susan Lund說:
“你可以預計到與泡沫年份相比資本流動量會下降,但是意外的是幅度如此之大。我們沒有看到反彈,看到的只有停滯。”
她警告實體經濟將受到嚴重影響,“我們所謂的金融全球化可能永遠無法實現。”
不僅資本流量收縮了,其結構構成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造成2007年以來嚴重收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時因為銀行實力變弱,尤其是歐洲銀行,銀行開始大幅削減貸款同時業務退守本土。與2007年相比,如今銀行放貸在跨境資本總量中的占比要小得多。
銀行貸款崩潰的一個重要后果,就是海外直接投資(FDI)所占比重比危機之前大得多,由于大多數FDI是長期決策的結果,這可能預示著未來金融穩定性將提高。與此同時,與2008年之前相比,新興市場在資本流動總量中所占份額大得多。
盡管資本流量的收縮可能說明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只能實現微弱經濟增長的階段,但資本流動對于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是有爭議的。
倫敦商學院經濟學家教授Helene Rey說:
“跨境套利交易,即在低利率國家借入資金,然后在其他地方投資,被證明對國際投資者有利。”
“但是世界其他地方是否也能從中獲益呢?……這種資本流動是否能帶來福利尚不清楚。鑒于1995年以來跨境資本流動的迅速增長,如果它確實能帶來效益(對于更廣泛的經濟體而言),我們應該已經發現。”
各國央行和監管機構目前正力求防止過度使用杠桿重演,正是過度使用杠桿導致了2007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荷蘭ING銀行首席經濟學家Mark Cliffe說:“現在沒有關于最佳資本流動水平的理論。我們關注的是央行如何防止泡沫再現,但是現在仍然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