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能手機到汽車,所有產品的量產都離不開金屬模具。外媒稱,在過去,日本模具產業引領著世界。現在中國與韓國都已經成為了模具出口大國。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2月20日指出,在要求高精度模具方面,日本尚未輸給中國與韓國。但模具產業作為國策進行強化的中國與韓國很有可能構成日本的威脅。
報道稱,到90年代中期還依賴從日本進口模具的韓國已經成長為出口國。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的數據顯示,韓國2012年的模具生產額約100意美元,接近日本,而其中四分之一出口到日本、中國、美國等地。
中國被認為有10萬家模具企業,這相當于日本的十倍,生產規模正在急速擴大,在2009年實現模具出口額超過進口額后,2012年的模具出口額達到30億美元,接近日本。
報道指出,中國正在快速追趕金屬模具出口大國日本的秘訣就在于和日本完全不同的金屬模具制造方法。中國通過人海戰術實施流水作業,使金屬模具的大批量產成為可能。中國模具到底會不會威脅到日本的地位呢?
日本機械振興協會經濟研究所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12年的金屬模具出口額為33億美元,逼近日本的37億美元。雖然在出口減去進口的“純出口額”方面,日本是中國的近2倍,但是仍有觀點認為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金屬模具出口國只是時間問題。
“對待金屬模具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同”,到中國大型金屬模具工廠考察的日本技術人員難掩驚訝。在偌大的工廠內,數千名工人按設計、部件制作、組裝、試驗和調整等工序分工作業。正是這種量產工廠支撐著中國的金屬模具生產量迅猛增長。
與此相對,日本的金屬模具則由中小工廠生產。在日本約8千家金屬模具生產商中,員工不到10人的中小微企業占7成以上。全能型技師不斷磨礪自己的雕刻技術,把模具一個一個地制造出來。在中國10人分擔的工序在日本1人便包攬了。
報道稱,中國式人海戰術的優點是可以在短時間內上崗。不過弊端也很多,由于只能分工作業,所以無法掌握雕刻技術,員工的流失率也很高。中國沒有企業可以生產出精度達100分之1毫米的模具,而在日本這樣的企業比比皆是。業界評價稱中國生產的金屬模具“價格是日本的7成。但品質也只是日本的7成”。
不過,中國已開始出現變化。中國中型金屬模具生產商國盛精密五金制品廠(廣東省深圳市)的高管北澤博之表示“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有必要培育技藝嫻熟的技術人員,引入日式金屬模具制造手法的企業不斷增加”。
中國不僅在數量上,在質量上也將趕超日本嗎?對比,北澤表示“金屬模具的技術實力完全取決于人才。提高精度的混合作業等體現出國民性”。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制造業也開始發展中國特色模具,對此模具專家羅百輝提出了八點要求:
1、創意創新謀發展。創新技術行業發展的必要環節,對于我國模具行業來講,這更是最主要的。
2、供需合作求升級。現階段,我國模具業供需不穩是相對比較大的問題,低端產品的產能過剩,高端產品鮮少目前是轉型升級中更為關鍵。
3、品質品牌創精品。國內模具市場上的很多產品逐漸走向成熟階段,而品牌認知度的提高能更好的為模具提供更廣闊的市場。
4、綠色低碳促增長。防止污染,節能減排是行業發展的前提。
5、自律規范保和諧。對行業產品的質量的基本是提升。
6、組織建設專業化。專業化人才儲備的提高是模具行業未來發展的重點。
7、行業聯盟倡標準。業內企業聯盟和技術合作開發是模具轉型期一個極好的實施辦法。
8、會展商務拓視野。展會開展等活動的舉行,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對于行業交流有著很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