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已進入承接產業新的高速增長階段。具體表現為如下特點:
1、承接產業轉移進入新的高速增長階段。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主要以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為主,隨著國際跨國公司的大批進駐,來自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越來越多。從2002年開始,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以及以IT、汽車為代表的現代制造業,以產品設計、研發和采購中心為代表的高端服務業轉移加快,中國承接產業轉移的來源地已經擴大到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尤其以美、歐、日為主.
2、承接產業由加工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2007年-2008年,在全國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資企業中,制造企業363家,所占比重超過七成。隨著加工制造業不斷向中國轉移,跨國公司開始加大實施零部件供給當地化戰略的力度,將整條產業鏈轉移到中國,一些大型跨國公司甚至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服務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及生產性服務業正成為中國承接產業轉移的新熱點。
3、承接區域正由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延伸。東部地區由于近年來土地、能源、勞動力、環境成本等快速上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壓力增加,開始主動調整承接產業層次,而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一系列鼓勵政策的實施,中西部地區投資的軟硬件環境不斷優化,對國際產業轉移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在雙重因素的影響下,中國承接產業的重點區域正逐步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拓展。羅百輝分析認為,當前我國的區域產業轉移正呈現出四大趨勢。
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將在較長時期占有重要地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開始到形成競爭優勢,大約用時20年;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促進中西部產業的發展也可能持續20年。
二是能源密集型產業西移規模會更大。近年來能源價格上漲、碳排放標準的提升和東部能源資源衰竭,將進一步推動能源密集型產業的轉移,中東部過剩的能源密集型產能開始向西轉移;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西移,已開始吸引能源密集型產業西部聚集。中西部能源豐富的稟賦特性和已形成的能源密集產業優勢將進一步發揮關聯效應。
三是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將急劇增多。資本要素的過度集聚將會推動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2006年以來,中西部地區資本要素的集聚程度開始明顯上升,電子通信制造業、交通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等資本密集型產業開始大規模轉移,產業轉移趨勢將持續較長時間。
四是技術密集型企業轉移放緩。東部地區在資本、勞動、技術和人力資本的集聚以及國外技術轉移和知識的外溢,將加快技術密集型產業集聚進程。雖然技術密集型產業率先轉移,但東部地區強化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的聚集效應,中西部產業比較優勢會有所下降。2010年,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為5.64%,與2000年8.07%的水平相比,下降了2.43個百分點。
4、承接產業轉移方式趨向多樣化。近年來,隨著股權限制的不斷開放,并購、重組、股權合作等方式逐步成為中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方式,東部地區外商到中西部地區再投資成為中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
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輝認為,當前區域產業轉移中存在著一些地方行政干預較多、產業轉出與轉入地缺乏政府和產業間的對接機制、一些轉移企業盲目投資等問題,需要加強統籌規劃,形成合理的產業空間格局,避免惡性競爭;深化區域分工協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人口聚集和產業聚集同步;企業也應避免盲目轉移、過度投資,提高創新能力,立足目的地比較優勢,通過產業轉移和升級重塑核心競爭優勢。
“到底中國發展受什么約束?我認為是產業發展還不夠強大。”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張其仔舉例,美國的制造業雖走向沒落,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制造業占全球出口比重25%,目前中國制造業占全國出口比重只有10%以上,雖然現在是全球第一,但和美國的輝煌時期比,還是有差距。
那么,中國產業如何發展,中西部地區又如何實現產業發展?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認為,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應該高度重視中等技術產業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不錯,但引領未來很長時間,特別是西部,中等模具技術產業才是中流砥柱。
國際模協秘書長指出,中低檔的模具國際市場潛力十分巨大。只要國產模具的質量能夠有提高,交貨期能夠保證,模具出口的前景是十分樂觀的。此外,國際市場模具標準件的需求量也很大。由于中等技術產業發達的國家是德國和日本,在中國發展中等技術產業,特別是西部中等產業極其重要。
國際模協秘書長認為目前中國的經營體制,還不足以發展高精尖產業,因為高精尖具有不確定性,在一些傳統優勢產業和國家優勢產業中,散兵過剩,現在金融體系沒有辦法做到風險識別。
9月24日,國際模協秘書長在華中模具城戰略簽約儀式上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平均每個月生產150萬套模具相當于5萬家模具企業每天只生產1套模具,按照每套模具僅以10萬元的銷售金額計算,預計2013年全國模具總產值達到1.8萬億元。”
“我國模具產業年產值達到萬億級別,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算術題,但與中國地方模協統計的中國模具年產值不到1800億相差10倍,原因在于模具本身只作為制成品的一個生產工具,大部分模具沒有出賣,產生銷售價值。”國際模協秘書長進一步解釋,中國模具早已躋身全球模具制造大國,按照模具行業1:100的帶動效應,中國模具拉動相關產業近兩千萬億。
目前,湖北省正處于快速發展期,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加大,汽車生產、機械制造等行業的迅猛發展,拉動模具需求旺盛增長。
湖北省模具工業協會理事長李建華對外稱,未來4年,湖北模具工業將充分利用湖北省汽車工業優勢,使省內模具產值以每年1億元的速度遞增。國際模具協會常務秘書長也看好湖北模具產業。“以武漢為龍頭的汽車產業,早已邁上千億臺階,但上游卻缺乏核心零部件企業。”羅百輝說,放眼華中地區,汽車零部件及模具產業幾乎是空白,湖北有必要搶抓機遇,聚焦汽車、輕工、軍工等產業模具,發展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科技模具產業。同時,圍繞特色模具研發、制造、3D打印等,積極培育創新型模具企業。
作為功能配套齊全、服務先進的現代化模具產業集群,華中模具城的崛起集天時地利人和為一體。專家預測,項目建成后,年產值將達到20億人民幣以上,年利稅2億元以上,將吸納上檔次的模具生產、加工、材料設備銷售、研發、培訓、服務企業500家左右,成為華中地區規模最大、配套最為齊全、功能最為完善的模具城。“華中模具城的建成,將有效聚合各方資源彌補湖北模具產業的短板,加快湖北省模具產業整體水平的升級。”羅百輝如是說。
發展模具產業,湖北條件得天獨厚。”武漢精密模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北工業大學副教授鄭新建認為,十堰、襄陽、隨州擅長汽車模具,鄂州、黃石塑料模具有優勢,荊州、宜昌以輕工、軍工模具為主,“湖北模具產業格局初現”
目前,湖北約有450家模具及模具標準件生產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某些領域已形成特色優勢。東風汽車模具、十堰先鋒在汽車大型覆蓋件模具設計、制造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鄂豐模具、733廠、612廠等企業,具有較強的精密模具制造能力;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在精密鑄鍛模和快速簡易制模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如今,位于107國道和316國道交叉點的華中模具城,將通過市場手段有效聚合各方資源,彌補湖北模具產業的短板。”鄭新建認為。
國際模具協會常務秘書長也看好湖北模具產業。“以武漢為龍頭的汽車產業,早已邁上千億臺階,但上游卻缺乏核心零部件企業。”國際模具協會常務秘書長說,放眼華中地區,汽車零部件及模具產業幾乎是空白,湖北有必要搶抓機遇,聚焦汽車、輕工、軍工等產業模具,發展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科技模具產業。同時,圍繞特色模具研發、制造、3D打印等,積極培育創新型模具企業。
“目前,中國模具企業正在搶占全球中高端產品市場,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模具產業正朝華中地區轉移。”中國模具工業協會秘書長武兵書表示,在行業大洗牌的背景下,期待更多的湖北造模具出現在全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