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再一次對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下手”。
據美聯社9月16日報道,美國政府高級官員表示,美國總統奧巴馬將宣布最新的針對中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出口補貼的新措施。這是繼2009年輪胎“特保案”后,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再次大范圍“中招”。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理事、天津市國際貿易學會副會長羅小明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此次中美兩國再起(汽車零部件貿易)爭端,反補貼的調查范圍是可能接受政府補貼的下游企業甚至整個產業鏈。我國作為WTO的成員國,應利用相關原則充分維護自身權益。”
中國零部件市場擁有著日益增長的空間,但同時也面臨著愈發惡劣的國際貿易環境。在這樣的雙重背景下,中國零部件市場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波瀾再起
據外媒報道,目前美方已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磋商請求,就中國政府2009年至2011年對汽車及零部件提供至少10億美元所謂“補貼”一事展開磋商。美國認為中國“非法”補貼汽車產品,令美國制造商處于劣勢,并加劇外商將汽車產品外包到中國生產的趨勢。
把時針撥回到2009年9月11日,美國決定對中國輸美汽車關鍵零部件——乘用車與輕型卡車輪胎實施限制關稅,為期3年(即“輪胎特保案”)。如今,這一對華輪胎特保措施剛剛到期,美國對中國大范圍的貿易戰再次拉開序幕。
據了解,從2006年起美國對華發起第一起反補貼調查開始,中方就明確指出美國無權對其認定的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發起反補貼調查。但在今年3月,美國頒布了新的法律,賦予美國商務部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非市場經濟國家開展反補貼調查,并且把這個法案適用范圍追溯到2006年11月20日以來所發起的所有反補貼調查(其中針對中國共10起)。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遭受反補貼調查風險在逐步加大。浙江地區汽車零部件企業比較集中且出口份額較大,成為此次“受災”的“重災區”。浙江一家相關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生產的產品有85%的份額都是出口,而美國是我們的主要出口對象,我們對此事件密切關注。”
雖然這輪“貿易戰”剛剛開始,但作為當事人的企業已經開始密切關注。WTO相關規定顯示,特保措施不容許相關企業進行抗辯和申訴,反補貼調查允許企業拿出銷售發票等證據進行抗辯。
正在國外出差的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張偉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反補貼已成為各國(尤其是美國)對我國貿易摩擦新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后的補貼過渡期結束后。業內人士分析,除了上述經濟原因,不排除政治因素的干擾。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則表示,“中美貿易不應成為美國大選政治的犧牲品。”
僵局
在美方發出“非善意”信號的第二天(9月17日),中國商務部宣布,中國就美國在關稅法修訂法案(即GPX法案)中違反世貿規則的做法,提出與美國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進行磋商,正式啟動世貿爭端解決程序。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這種做法將中國企業置于一個不確定的法律環境,違反了世貿組織在透明度和正當程序等方面的相關規則。”
“美國政府提出的反補貼投訴根本不成立,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并沒有享受補貼,這是事實。”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明確道。來自企業的聲音傳達著同一個信息。國內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汽車啟動電機生產企業——重慶博耐特實業總裁毛建平對記者稱,“無論美方具體的申訴信息如何,都無法改變我們并沒有得到政府補貼的事實。”蓋世汽車網總經理陳文凱也表示,美國政府這一對華投訴難以成立,“地方政府確有對出口基地(ExportingBase)進行補貼的行為,但出口基地只是個平臺,汽車零部件企業并沒有從政府手里拿錢。”
既然如此,為何美國依然提起對華訴訟?
“美方此舉是變相設置貿易壁壘。”汽車行業分析師賈新光分析表示,美國作為我國汽車商品最大的出口國,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影響深遠。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我國汽車零部件對美出口額為33.3億美元,占總體汽車零部件出口份額的25%。若美國反補貼調查經WTO獲得通過并裁定我國汽車商品補貼成立,調查機關便可對相關進口產品征收反補貼稅,這對外向度較高的玻璃、輪轂、輪胎企業等汽車零部件企業可能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此外,反補貼具有很強的連鎖效應,在一成員方反補貼調查中被認定的補貼措施,可以直接被其他成員在反補貼調查中援引。若此次美國對中國汽車反補貼調查成立,很可能被歐盟等其他WTO成員國效仿。
根據世貿組織規定,中美雙方接下來會有60天的磋商時間。商務部相關人員表示,如果磋商無果,將會按照世貿組織的相關程序組成專家組,最終將走法律程序。國家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郝偉主任呼吁,中美貿易一直在維持平衡的狀態,雙方汽車業應繼續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避免爭端出現。
鏈接
輪胎特保案
2009年4月20日
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對中國產乘用車輪胎發起特保調查。其在訴狀中聲稱,從中國大量進口輪胎損害了當地輪胎工業的利益;若不對中國輪胎采取措施,到2009年年底還會有3000名美國工人失去工作。
2009年6月29日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以中國輪胎擾亂美國市場為由,建議美國將在現行進口關稅(3.4%-4.0%)的基礎上,對中國輸美乘用車與輕型卡車輪胎連續三年分別加征55%、45%和35%的從價特別關稅。
2009年9月12日
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懲罰性關稅稅率第一年為35%,第二年為30%,第三年為25%。
2010年12月13日
WTO駁回中國提出的美國對其銷美輪胎征收反傾銷懲罰性關稅的申訴,仲裁小組表示美國在2009年9月對中國銷美輪胎采取“過渡性質保護措施”征收懲罰性關稅未違反WTO規定。
2011年9月5日
世界貿易組織(WTO)裁定中國敗訴。
據美聯社9月16日報道,美國政府高級官員表示,美國總統奧巴馬將宣布最新的針對中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出口補貼的新措施。這是繼2009年輪胎“特保案”后,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再次大范圍“中招”。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理事、天津市國際貿易學會副會長羅小明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此次中美兩國再起(汽車零部件貿易)爭端,反補貼的調查范圍是可能接受政府補貼的下游企業甚至整個產業鏈。我國作為WTO的成員國,應利用相關原則充分維護自身權益。”
中國零部件市場擁有著日益增長的空間,但同時也面臨著愈發惡劣的國際貿易環境。在這樣的雙重背景下,中國零部件市場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波瀾再起
據外媒報道,目前美方已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磋商請求,就中國政府2009年至2011年對汽車及零部件提供至少10億美元所謂“補貼”一事展開磋商。美國認為中國“非法”補貼汽車產品,令美國制造商處于劣勢,并加劇外商將汽車產品外包到中國生產的趨勢。
把時針撥回到2009年9月11日,美國決定對中國輸美汽車關鍵零部件——乘用車與輕型卡車輪胎實施限制關稅,為期3年(即“輪胎特保案”)。如今,這一對華輪胎特保措施剛剛到期,美國對中國大范圍的貿易戰再次拉開序幕。
據了解,從2006年起美國對華發起第一起反補貼調查開始,中方就明確指出美國無權對其認定的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發起反補貼調查。但在今年3月,美國頒布了新的法律,賦予美國商務部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非市場經濟國家開展反補貼調查,并且把這個法案適用范圍追溯到2006年11月20日以來所發起的所有反補貼調查(其中針對中國共10起)。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遭受反補貼調查風險在逐步加大。浙江地區汽車零部件企業比較集中且出口份額較大,成為此次“受災”的“重災區”。浙江一家相關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生產的產品有85%的份額都是出口,而美國是我們的主要出口對象,我們對此事件密切關注。”
雖然這輪“貿易戰”剛剛開始,但作為當事人的企業已經開始密切關注。WTO相關規定顯示,特保措施不容許相關企業進行抗辯和申訴,反補貼調查允許企業拿出銷售發票等證據進行抗辯。
正在國外出差的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張偉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反補貼已成為各國(尤其是美國)對我國貿易摩擦新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后的補貼過渡期結束后。業內人士分析,除了上述經濟原因,不排除政治因素的干擾。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則表示,“中美貿易不應成為美國大選政治的犧牲品。”
僵局
在美方發出“非善意”信號的第二天(9月17日),中國商務部宣布,中國就美國在關稅法修訂法案(即GPX法案)中違反世貿規則的做法,提出與美國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進行磋商,正式啟動世貿爭端解決程序。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這種做法將中國企業置于一個不確定的法律環境,違反了世貿組織在透明度和正當程序等方面的相關規則。”
“美國政府提出的反補貼投訴根本不成立,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并沒有享受補貼,這是事實。”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明確道。來自企業的聲音傳達著同一個信息。國內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汽車啟動電機生產企業——重慶博耐特實業總裁毛建平對記者稱,“無論美方具體的申訴信息如何,都無法改變我們并沒有得到政府補貼的事實。”蓋世汽車網總經理陳文凱也表示,美國政府這一對華投訴難以成立,“地方政府確有對出口基地(ExportingBase)進行補貼的行為,但出口基地只是個平臺,汽車零部件企業并沒有從政府手里拿錢。”
既然如此,為何美國依然提起對華訴訟?
“美方此舉是變相設置貿易壁壘。”汽車行業分析師賈新光分析表示,美國作為我國汽車商品最大的出口國,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影響深遠。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我國汽車零部件對美出口額為33.3億美元,占總體汽車零部件出口份額的25%。若美國反補貼調查經WTO獲得通過并裁定我國汽車商品補貼成立,調查機關便可對相關進口產品征收反補貼稅,這對外向度較高的玻璃、輪轂、輪胎企業等汽車零部件企業可能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此外,反補貼具有很強的連鎖效應,在一成員方反補貼調查中被認定的補貼措施,可以直接被其他成員在反補貼調查中援引。若此次美國對中國汽車反補貼調查成立,很可能被歐盟等其他WTO成員國效仿。
根據世貿組織規定,中美雙方接下來會有60天的磋商時間。商務部相關人員表示,如果磋商無果,將會按照世貿組織的相關程序組成專家組,最終將走法律程序。國家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郝偉主任呼吁,中美貿易一直在維持平衡的狀態,雙方汽車業應繼續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避免爭端出現。
鏈接
輪胎特保案
2009年4月20日
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對中國產乘用車輪胎發起特保調查。其在訴狀中聲稱,從中國大量進口輪胎損害了當地輪胎工業的利益;若不對中國輪胎采取措施,到2009年年底還會有3000名美國工人失去工作。
2009年6月29日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以中國輪胎擾亂美國市場為由,建議美國將在現行進口關稅(3.4%-4.0%)的基礎上,對中國輸美乘用車與輕型卡車輪胎連續三年分別加征55%、45%和35%的從價特別關稅。
2009年9月12日
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懲罰性關稅稅率第一年為35%,第二年為30%,第三年為25%。
2010年12月13日
WTO駁回中國提出的美國對其銷美輪胎征收反傾銷懲罰性關稅的申訴,仲裁小組表示美國在2009年9月對中國銷美輪胎采取“過渡性質保護措施”征收懲罰性關稅未違反WTO規定。
2011年9月5日
世界貿易組織(WTO)裁定中國敗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