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重點整車、零部件、汽車后市場
我市將大力推進整車企業上規模,提升零部件企業技術水平與配套能力,培育發展汽車后市場。
整車
乘用車重點發展中高檔轎車;商用車重點發展中高檔客車、商務旅行車、載貨車和高附加值專用車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點發展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等。
關鍵零部件
大力發展國家和省鼓勵類產品,積極開發生產高效柴油發動機及其后處理系統,高效汽油發動機、汽車電子,新能源汽車控制和動力系統及電池等關鍵零部件;促進已形成一定產銷規模的塑料燃油箱總成、散熱器、發動機及配件、車用空調、前后橋、輪轂等特色優勢零部件產品提質升級,進一步做優品質、做強品牌、做大總量。
汽車后市場
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有分有合、資源共享”的原則,全市集中規劃建設一個以汽車研發、檢驗測試、信息服務、專業會展、汽車金融、汽車文化、汽車商務為重點的綜合配套功能區,實現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
產業布局完善提升“三園一帶”
按照《意見》,我市將結合城市發展規劃,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完善提升“三園一帶”格局,促進產城互動。
三大整車制造園區
以上海大眾儀征公司、濰柴亞星汽車、江淮輕型汽車等整車制造企業為核心,建成三大整車制造園區,力促重大項目投產達效。到2015年,儀征、邗江、江都三大園區整車產能分別達到50萬輛、10萬輛、30萬輛,主營業務收入分別達到450億元、100億元、300億元。儀征汽車工業園重點發展上海大眾轎車及其配套零部件;邗江汽車產業園重點發展濰柴亞星以節能與新能源客車為主的中高檔客車、特種車;江都汽車產業園重點發展皮卡及SUV、多功能商務車、新能源汽車和高附加值零部件。
沿江汽車產業帶
加大產品研發和技改投入力度,推動集聚在沿江的中集通華專用車、濰柴動力揚柴公司、亞普汽車部件、儀征雙環活塞環等一批基礎較好、實力較強、品牌知名度較高的整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同時,進一步加快沿河地區汽車產業集中區規劃建設,推動高郵、寶應汽車零部件特色鄉鎮和園區進一步形成專業化集聚,增強配套能力,提升配套水平。
重點實施“四大行動”促加快發展
具體而言,我市將重點實施“四大行動”。
規模倍增行動
三大園區上臺階。突出做大整車龍頭,著力延伸產業鏈條,優化基礎零部件配套,形成優勢更加明顯的產業集群。
龍頭企業上規模。推進上海大眾儀征公司30萬整車項目達產達效,濰柴亞星汽車2萬輛新能源汽車、江淮輕型汽車10萬輛皮卡和SUV項目早日投產達產,成為國內同類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
零部件配套上水平。積極引導零部件企業以產業鏈為紐帶,以園區為載體,實現集聚、集群發展。支持零部件關聯企業組建集成供貨的戰略協同,形成模塊化、層次化的供應體系結構。
招商突破行動
圍繞整車規模做大開展擴容招商。全力推動上海大眾儀征公司二期30萬輛整車項目盡快簽約啟動實施。圍繞三大園區建設開展配套招商。圍繞汽車后市場開展延伸招商。主攻汽車研發、檢驗測試、教育培訓、創業投資、現代物流、汽車金融、信息服務和商務服務等汽車后市場項目,拓展汽車產業鏈,實現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
創新引領行動
加快平臺建設。推進大中型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支持自主品牌整車企業建立省級以上研發平臺。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產學研合作。
實施示范運用。爭取列入全省第二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試點城市。加強自主品牌打造,重塑“亞星”品牌,做響“九龍”等整車自主品牌,做強亞普、揚子江、雙環、羅思韋爾、杰信等零部件品牌,推動更多品牌向高層次躍升,不斷壯大汽車產業品牌經濟份額。
政策激勵行動
市級層面有關產業發展的獎勵扶持政策向汽車產業傾斜。設立市級產業發展引導資金。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做大規模。
【專家分析】
打造汽車制造名城
“我們期待,通過這些措施加快汽車產業做大規模、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努力將揚州打造成為國內外有影響的汽車制造名城。”昨天,市經信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建議加大自主研發力度,汽車產業要量質并舉。”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江淮汽車集團副總裁戴茂方認為,中國的汽車行業目前正處于積極上升的態勢,憑借著堅實的汽車工業基礎,揚州是一片適合大力發展汽車產業的沃土。“在揚州發展汽車行業,我們有十足的信心。”
【更多亮點】
鼓勵汽車企業自主研發
《意見》中,對鼓勵汽車企業自主研發有眾多有益政策。比如,鼓勵重大新產品研發:每年評審確定20項左右屬于本意見“發展重點”中明確的整車及關鍵零部件,以及其他具有國內領先水平、促進地方同類產品升級效果明顯、得到知名整車企業認可的零部件,在項目研發成功后,按照實際研發經費投入、已形成產品銷售及預期產出,一次性給予30萬-50萬元獎勵。
【行業目標】
到2015年末,全市汽車產業力爭實現規上工業銷售收入超過1100億元,實現3年翻番,年均增長26%,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量達到10%左右,比2012年提高2個百分點;形成100萬輛整車生產能力。
銷售收入過100億元、80億元、50億元、10億元企業分別達1家、2家、5家、2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