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研制進度落后、單機價格飛漲,多國欲退訂F-35,這己令洛一馬公司頭疼不已,雪上加霜的是,美國空軍頭牌F-22重型隱身戰斗機2011年曾因供氧問題停飛數月,2012年11月16日,美空軍又發生一架F-22戰機墜毀事故,該機在8年內連摔了4架。對于僅僅計劃裝備183架的F-22來說,事故率已經不能算低,洛一馬公司聲譽受到嚴重影響。
不僅是軍機,連美國引以為傲的波音客機也頻出重大質量問題,2013年1月,波音787客機(又稱“夢想客機”)在一周內連續出現起火、漏油等5起故障。
這幾年,美國制造的各類武器裝備頻頻出現嚴重的質量、技術故障,2011年2月13日,“格拉維利”號驅逐艦航行途中桅桿項部發生斷裂;2011年2月中旬,“自由”號瀕海戰斗艦海試過程中水線以下船體出現裂縫,船艙進水;最使美國海軍郁悶的是4艘已經服役的圣?安東尼奧級艦,均己出現嚴重質量問題。
從美國軍方發布的相關調查材料來看,這些武器質量、技術問題大多數是由于設計、制造、管理或檢查人員對本職工作不認真、責任心不強而埋下隱患,以及設計、建造員工隊伍的不穩定及其水平、素質的下降所致,并非是什么技術難題、復雜工藝所引發。也就是說問題并非是技術復雜所導致的無法克服的客觀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本可克服與避免的主觀原因造成的,這種現象及其深層次原因值得我們思考。
武器裝備制造業一向是大國高端制造業的核心與精華,對美國這個唯一的超級大國來說更是如此,美國武器頻出質量、技術問題,意味著美國高端制造業核心與精華--軍工產業開始出現問題,其絕對優勢地位開始出現動搖,美國的教訓值得我們吸取。
發展制造業必須要有一種與制造業相關的制造文化。筆者把制造文化定義為:制造業從業人員為制造更多更好的產品而努力奮斗的精神,以及全社會對制造業關心、關注與認可的態度。
如果說一個國家的國民熱衷于制造更多更好的產品,整個國家、社會對制造業十分關心、關注,從事制造業的工程師、技術工人對國家和經濟發展的貢獻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并享有較高社會地位,那么可以說這個國家具有一種濃厚的制造文化氛圍。日本、德國、韓國是這方面的典型,這三個國家制造業競爭力強,應該與這三個國家的濃厚的制造文化氛圍密切相關。而美國以金融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過于發達,商業文化氛圍過濃,美國制造文化受到商業文化的沖擊與壓制嚴重,美國人更熱衷于追求商業利潤,而不是熱衷于通過辛勤的制造來獲取財富。
美國靠從中國進口廉價消費品,并依靠對整個產業鏈控制,在流通領域與品牌經營上獲取暴利,僅從產業鏈最終利益分配來看,美國是大贏家。可經濟學有句名言: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美國完全放棄消費品生產制造環節必然付出某種隱形的代價,那就是促使美國形成遠離制造的文化,美國軍工產業受到牽聯和影響就再所難免。
雖說美國在以軍工產業為代表的高端制造領域仍有很強競爭優勢,但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已大都轉移到國外。隨著中國漲工資、人民幣升值、跨洋運費的上漲等因素,一些美國企業也想重新恢復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國本土的制造能力,但發現已不可能。以紡織業為例,美國原來的紡織女工要么退休,要么轉行到超市當收銀員、售貨員或其它領域服務員,相比又苦又累的紡織廠,超市之類服務業工作條件更好更輕松,收入也不比工廠低多少。即使美國想重振紡織業,原來的紡織女工也不大可能重操舊業,現代的時髦年輕女性更不可能去干又苦又累的紡織女工,紡織女工已成為美國逐漸消失的職業。
美國相關機構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熟練技術工人短缺成了美國制造業面臨的一大難題,81%的美國制造商自稱缺乏足夠的技術工人。拿飛機制造商波音公司來說,到2015年將有近40%,大約6萬名工人達到退休年齡,而通過公司正常招聘渠道根本無法滿足用工需要。
美國遠離乃至逃離服裝、玩具等低附值消費品制造業問題不大,美國女人可盡情的逃離又苦又累的紡織廠,美國可繼續從中國或其它國家進口廉價服裝,但作為美國工程師與技術工人主力軍的美國男人難道也能效仿美國女人去遠離工廠、逃離工科、遠離軍工制造業嗎?
美國決不可能遠離其高端制造核心即軍工產業與高科技產業。問題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遠離甚至是逃離制造的文化氛圍必然導致美國讀工科的人大量減少。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嚴重短缺及敬業精神的下降必將對美國軍工產業和高科技產業造成致命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制造業也面臨與美國類似的問題,如海爾、聯想、格力等強勢制造企業,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做強制造主業上,而是紛紛進軍房地產業,這就是中國遠離制造文化開始形成的危險的信號。
這幾年全國很多制造企業均為招聘不到數量足夠的合格工程師和熟練技術工人而發愁,工程師荒、技術工人荒的“兩荒”現象日趨嚴重。“兩荒”現象根源在于中國如同美國一樣,遠離工廠、逃離工科盛行,與公務員與高校金融等財經專業報考熱得發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工程師、技術工人職業己成為中國青年學子拋棄的對象。
中國制造業決不能重蹈美國覆轍,把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的根本性轉變仍將是中國制造業的奮斗與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