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的一組來自廣州市經貿委的數據顯示,今年1~3月,廣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700.83億元,同比增長11%,而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完成總產值卻同比下降13.8%。隨即便帶來了一個問題,當作為廣州戰略性主導產業的汽車制造業開始面臨增長困境時,這座城市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面對其他城市的競爭,自1989年起經濟總量連續高居全國大城市第三位的廣州,該如何接招?
其實,廣州汽車制造業如今所面臨的情況不難理解。去年開始的“釣魚島事件”使中日關系面臨緊張的局面,受老百姓民族情緒的影響,日系車的銷量也遭遇了“滑鐵盧”。另外,廣州自去年7月開始實施汽車限牌政策,也使廣州的年汽車銷售總量銳減一半。而作為日系車企大本營的廣州,首當其沖地受到了直接的影響。這也不難理解為何自去年8月起,廣州汽車制造業總產值已連續7個月當月負增長。
眾所周知,汽車產業占廣州GDP比重很大,在這樣的局面下,廣州政府依然敢于實行汽車限牌,似乎意味著政府對民生的重視高于GDP的增速。據了解,自2004年前后,汽車制造業和石化、電子信息成為廣州的三大支柱產業,并保持至今。不過,廣州去年在汽車限牌后也相繼發布汽車產業擴張計劃。按照規劃,到2015年,廣州汽車產能要從去年150萬輛增加到450萬輛,足足增加2倍,整個汽車工業總產值超要過6500億元,比目前翻一番。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汽車制造業在廣州市政府的規劃中,依然是重中之重的支柱產業。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廣州應以“汽車城”底特律的衰敗為鏡,首先,要避免產業結構過于單一;其次,當支柱產業汽車產業地位下降后,應想辦法加以扶持,并努力形成新型的接替產業。所幸,廣州市政府乃至廣東省政府還是有高瞻遠矚的眼界,開始把目光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3月,廣東出臺《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計劃到2015年,形成20萬輛以上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并給予新能源汽車在辦證“綠色通道”、稅費減免等方面一攬子優惠措施。筆者有理由相信,本地市場的局限并不能束縛廣州汽車制造業的發展,在夯實了傳統汽車產業在全國市場的地位后,廣州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日后也將收獲到“豐盛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