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安徽省合肥市認真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實現了飛躍發展,在安徽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引領和拉動作用。
經濟總量迅猛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005年為843.1億元,到2006年就突破了1000億元大關,2008年達到2000億元。今年1~9月就完成2710.4億元,預計全年可達3500億元。
經濟效益大幅度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由2005年的93.2億元提升到2009年205.6億元,年均遞增21.9%。實現利潤由31.8億元增加到115.1億元,年均遞增37.9%;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由205.6%提升到289.7%,提高84個百分點。預計今年實現利稅將達到250億元,其中利潤140億元,又創年度最高水平。
工業結構更加優化。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步伐加快,集群效益凸顯。通過大面積組織實施“雙千工程”,對企業進行脫胎換骨式的技術改造,使得全市八大重點產業升級步伐明顯加快,成為全市工業的主力軍,產值和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69%。汽車、工程機械、家用電器等產品,不僅成為合肥的優勢特色產品,在全國也占據顯著位置,有的還名列前茅。
新興產業異軍突起。電子、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產品正加速發展。京東方、杰事杰、陽光電源等一批新型企業由于符合新的市場需要,發展勢頭迅猛,成為合肥工業新的增長極。
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與“十五”末相比,全市工業企業新增國家級技術中心5個,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0個。2006~2009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從631億元增加到1400億元,增加值從168億元增加到42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30.4%和35.7%,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為50.9%和54.7%,年均增幅分別居全國前列、華東和中部地區首位。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通過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能源消耗呈現快速下降態勢。2006~2009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下降9.7%、15.8%、20.73%和11.7%,是同期全市萬元GDP能耗下降率的1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