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小企業工廠的發展及管理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工廠的健康發展,在這里略舉幾點,供企業參考。
工廠要考慮可持續性發展
首先工廠要有可持續發展的項目,這個項目從哪里來,從領導者和管理層的導向來,也就是管理層的指揮棒要指到哪里。這就需要管理層具有極強的前瞻性。這個發展的前瞻性從哪來,是從管理層對市場極度敏銳的觀察和判斷而來。管理層的這種思維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市場的打拼中,堅持不懈的學習中和對大量有用信息的處理中得來的。整個管理層需要具有大量的新鮮的血液和極大信息容量才能做到這一點,但我們的許多工廠沒有,幾十年如一日的模式,幾十年如一日的老面孔。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現象的呢?
這和領導者本身的學識和后來的繼續學習不夠有很大的關系,這些在當年脫穎而出的成功人士,現在是有的人沒時間,有的人沒想法,有的人沒這個基礎,不一而足,有的人本身就有小富即安的意識在作祟,想想當年白手起家,辛苦打拼到今天:有車子、房子、有票子……也算是成功人士,整個身心也得到滿足,這個思想上的滿足和放松,也會導致對整個工廠進一步發展進取的放松。
其次是很多工廠的人才的后續培養不夠,不肯投入。但沒有投入怎么會有產出,在這一點上,很多工廠是短視的,不肯也不愿意為職工的后續培養投入資金。我們知道在企業會計核算中有這樣一項國家規定,那就是工廠要把全年的銷售總額的百分之二拿出來作為工廠員工教育培訓經費,但是有多少工廠做到了為職工安排合理的培訓,又有多少職工享受到了這一應得的培訓?其中部分想上進的職工,只能自己花錢買單,把這種培訓變成了個人的事,變成了與工廠無關的事。
很多工廠在招人的時候都希望招有工作經驗的,都想著別的工廠為自己培養現成的職工,那么那些沒有工作經驗的人就永遠沒有工作經驗,永遠都是一個新手。我們的工廠就如同吃甘蔗一樣把最甜的部分吃完了,那么職工怎么辦?工廠怎么辦?從上到下所有的職工包括管理層沒有可供進一步發展的資本,還怎樣可持續發展呢?有些老板寧可一夜麻將輸掉10萬,也不愿意為職工報銷幾百元錢的學費,這是一種極度的社會責任的缺失。幾十年如一日的老板,幾年如一日的職工,怎么能進步?怎么能持續發展?
關于工廠內部的管理
很多工廠的管理上也有很大的問題。
有不少工廠本身就是家庭作坊出身,做了十幾年了仍然沿襲著家庭式的管理方式,老婆孩子齊上陣,你也有權說話,我也有權做決定,大家都是職工惹不起的人物,老板早上說東,老板娘晚上說西,職工無所適從,不知道聽誰的好。這種管理方式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在工廠最初的雛形階段,這種模式無疑是最好的模式,因為無論是從人力物力的節約還是經驗的形成,都是極好的。但到了一定的規模,這種形式其實是制約了工廠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工廠內有一部份管理者本身就是老板的親戚和在創業初期的功臣,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會居功自傲,進而引發思想僵化,不思進取,于是就會對于新的管理模式抵觸或是消極懈怠,也有可能拉幫結伙,成為管理中的一個難點。
其次是這種粗放的管理模式本身就使企業無法達到一種制度化和人性化的管理,從而制約著企業的整體的提升。中國有句古話叫“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個企業沒有制度化,根本就無法達到一定的高度。但是有了制度不等于萬事大吉,還有一個制度的執行問題。怎么執行?要體現人性化的執行,還要讓大多數職工認可,就成為一個重中之重。大多數的職工對待工作不可能自發地有思想上的自覺性和行動上的自律性,這是社會的一個客觀現實,所以必須要以完整的制度化來規范企業的日常生產活動。在制度化的同時加以人性化的執行,賞罰分明,公正、公平,才能使職工對工作產生責任感和自豪感,這種責任感和自豪感又會使職工對工廠產生歸屬感,從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前進的動力。
說到工廠的人性化,不能不讓人聯想起美國人對中國關于人權方面的指責,我們自己也要反思一下。現實中,很多企業沒有星期日,沒有節假日,晚上加班到深夜,沒有加班費,沒有補助,很多工人無法享受應得的社會保險。在我們的會計制度核算中有一項國家規定,那就是每個企業要把全年銷售總額的百分之十四提取出來作為職工福利,然后以不同的形式發放給職工。可有多少工廠的職工享受了這個福利呢?
什么是人性化,這就是人性化,讓職工享受應享受的權利,盡應盡的義務。沒有權利何談義務。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學畢業生擠著要考公務員的道理,因為只要成公務員就可以享受國家規定的一切權利和義務。而去其他工廠公司,特別是一些私營工廠工作,有的連工作服都不肯發一件。職工只有為工廠賣命吃苦的義務,而很少享受陽光溫暖的權利。
就這方面的社會問題,工廠的責任是一部分,職工個人的原因也是一部分,國家的制度監管不到位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很多職工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中國的很多工廠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技術含量不高,但需要大量的廉價的工人。中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改革開放使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一方面是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同時也為工人的大量流動提供了便利,這種流動的便利使工人本身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少了約束,少了約束的責任感和道德就會下降,加之沒有很好進行繼續教育,形成惡性循環。
工廠是社會的組成部分,當它成為一個工廠的時候就已經不再是個人的,而是社會的一部分,任何的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當每一個工廠為自己的可持續發展盡到應盡的責任時,整個社會,整個民族的可持續發展便不再是一句空談,整個社會的進步也不再是一句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