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對中國拉鏈行業來說是一個充滿挑戰和經營壓力的一年,無論是外部經濟環境,還是行業內部所面臨的問題,都是前所未有的,雖然已年過大半,但廣大拉鏈企業對未來的市場走勢仍然沒有底,對面臨的各種困難仍然感到困惑。
有關專家認為,經過30年高速增長之后,中國拉鏈業已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將轉入平穩增長期。在新的階段,以往那種粗放型發展的傳統之路越來越窄,單純依靠廉價賺取眼球的時代漸趨遠去,精細化生產、品牌化發展的產業轉型之路勢在必行。
增長趨緩
2012年中國經濟已明顯放緩,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拉鏈行業現在所面臨的經濟形勢比2008年還要困難和復雜。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與拉鏈行業密切相關的服裝行業雖然年度產量、出口和利潤增長都保持穩定,但增長率則是逐月下降,絕大多數指標的增長率均低于上年。據海關公布的數據:2011年中國服裝出口1532.19億美元,同比增長18.34%,出口數量為292.23億件,同比下降1.1%。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全年服裝出口數量同比增長0.48%,接近零增長。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紡織服裝零售額達到7955億元,同比增長24.2%,但增速下降0.6%,價格提升成為支撐零售額保持增長的主要動力,但價格的提升也對銷售量產生了抑制。總體上說,2011年中國服裝行業經濟運行的特點是:前高后低,增幅回落。無論是出口還是內銷企業都出現了銷售量減少,存貨增加,應收賬款增加,現金流變差等問題。
2011年,我國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239.4億美元,同比增長32.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7.9個百分點。
對比拉鏈行業2011年全年整體的運行情況,可以說是如出一轍。上半年全行業訂單普遍較多,在2~5月份行業內還出現了訂單高潮,絕大多數企業都來不及完成訂單。銷售值與上年同期相比,有些企業增長了20%~50%,但到下半年訂單情況變得非常糟糕,由于受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國內市場碰到“暖冬”的極限氣候,導致訂單大幅萎縮。連出口一直保持強勁增長的義烏拉鏈市場也出現了2008年都沒有遇到的情況,出口量下降,下半年出現的大滑坡拖垮了全年的經濟指標。
2011年拉鏈行業的產量和銷售額與2010年基本持平或下降5%左右,銷售額約為380億元人民幣,產量為400億米。海關統計:拉鏈直接出口7.03億美元,同比增加18.4%。進口3.51億美元,同比增加4.8%。
今年前5個月服裝的運行情況并沒有出現明顯的銷售高潮,1~5月份紡織服裝出口在剔除價格因素后同比下降了1%,國內衣著類零售額較去年同期下降了7.9%,行業利潤增速回落明顯。
拉鏈行業今年前5個月總體運行情況比較平穩,繼1、2月訂單較少后,3月份開始回暖,4~5月份全行業企業的訂單普遍好轉。呈現如下特點:大企業比小企業接單狀況要好,自主品牌企業比無品牌企業接單好,內銷企業比外貿企業接單好,金屬拉鏈的訂單數量好于去年,而注塑拉鏈訂單少于去年同期。外貿企業訂單總體呈下降狀態,即使有些企業有大訂單也不敢接,主要是由于人民幣升值,出口存在較大的價格差原因。
影響因素呈多樣化
2012年,影響拉鏈行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呈多樣化。從外部情況看,主要表現在:
2011年,美國經濟復蘇顯著放緩,歐元區經濟明顯下滑,日本GDP連續三個季度出現負增長,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普遍出現回落,全球經濟宏觀調控面臨更為復雜的局面。
國際市場疲軟使得競爭更加激烈,東南亞國家依托更低的原料、勞動力成本,還有更優惠的的政策措施,奪走了中國很多訂單。孟加拉、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國企業表現更為搶眼。
在經濟不景氣時,單邊貿易保護政策通常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2012年,發達國家將會加大對新興經濟體貨幣升值的干預力度,要求新興市場擴大內需,增加進口。國際貿易戰和匯率戰不可避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阻礙更加凸現。
國內方面,2011年國內貨幣政策明顯緊縮,對服裝中小企業影響加大,貸款難,貸利率上浮等一系列問題凸現,流動資金緊張。拉鏈行業企業貸款綜合利率達到15%到18%。按此測算,借貸2000萬一年,一年多支出100多萬元。
企業對國內通貨膨脹的擔心在增加,居高不下的生產成本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去年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導致企業支出增加30%左右。用工荒背后的被迫產業轉移也具有一定的產業風險,人民幣持續升值,美元繼續貶值,原本利潤微薄的出口企業賺到的美元更不值錢。國內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成本不斷上漲,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這些不僅造成企業產銷不暢,庫存增多和利潤下滑,還影響企業正常接單生產和市場信心,嚴重阻礙了全行業的穩定運行。
尋求突破口
事實上,上述問題有些是因政策和外部環境變化等短期因素影響所致,有些是在轉型過程中無法回避且長期存在,需要采取不同對策尋找解決的途徑。
專家認為,未來決定企業命運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成本和規模,而是企業是否站在創新體系的基礎上,確實獲得了技術創新和自主品牌價值。在新時期,全行業應樹立全新的產業發展觀和品牌觀,實現由規模效應向價值增長的跨越,實現比較優勢的根本性轉換。
2011年我國拉鏈對全球出口金額增長幅度減少,一個原因是主動或被動放棄低附加值訂單,如義烏許多拉鏈企業因匯率和材料大幅變動,而放棄了較大數量、較低價格、較長時間的訂單,調整了出口產品的價格和附加值。
近年來,中國服裝業開始關注歐、美、日市場以外的新興市場的運籌和布局,轉變身份,從出賣勞動力的加工者變為超值服務者,挖掘新的產業職能,不僅是國際市場的服務者,更應是國際資源的整合者。服裝產業的積極轉型,已經成為產業的主流趨勢,作為與之配套的行業,拉鏈行業必須及時地緊跟,與之配套,否則將喪失拉鏈產業整體提升進步和發展的良機。
目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日常生活審美化進程,城市化進程加快促進了消費,老百姓對衣著商品的品質和文化品位要求增強,同時,全球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和國際再分工為我國服裝產業進入更高的價值鏈層級創造了良好條件;國際資源的充分流動和優化配置,使我國能夠更加容易地獲取更成熟的產業資源,國際市場需求變化和新興市場崛起為我國服裝品牌發展提供良好契機,后危機時代為我國服裝行業的國際文化、國際地位重新定位提供了適當的切入點。
在此背景下,中國拉鏈行業需要更加清醒地確立自己在國際產業結構中的新地位。而新期待的滿足,新地位的確立,新優勢的建立需要通過產業和企業轉型升級來完成。
把握新機遇
經驗告訴我們,每一次經濟危機的谷底,都是蘊藏著更大的機遇,中國剛好處于這樣一個階段,在經濟危機之后,要思考如何抓住這個機遇。
信心一方面源于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拉鏈是輔料,是與服裝行業配套的。服裝產業作為國家傳統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它的健康有序發展與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關。最近幾年,歐美主權債務危機讓我國政府認識到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國家頻頻出臺政策扶持服裝行業的發展,服裝行業受益,拉鏈行業也會受益。我國13億人口的國內服裝消費市場是服裝業長期發展的有力保障,也是行業充滿信心的重要基礎,國內消費者需求快速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是中國服裝業轉型升級的推動力。
30年改革開放使我國拉鏈行業的抗風險能力大大加強,擁有了克服困難的實力。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服裝已經形成了全球最為完整的產業鏈系統,最完整的產品加工體系,服裝加工的核心競爭力正在由勞動力成本優勢向功能優勢、效率優勢、性價比優勢轉變。而箱包、旅游用品、鞋業等在我國已經形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基地,許多世界名牌產品都是在中國加工完成的,這為拉鏈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背景。
盡管每次經濟危機都會有些企業停產、減產和倒閉,經過行業的大洗牌,行業優勢資源開始向大企業、有特色的企業集中,行業整體競爭力得到進一步加強。這為減少行業內無序競爭形成了良好的環境。這一切都為行業產業轉型升級打下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目前中國拉鏈業的比較優勢并沒有消失,反而是在提升,而且提升的空間還很很大。
因此,在危機下,要積極面對變局,對未來發展依然要信心十足;要積極進行戰略調整,改變不適應形勢的傳統做法;國內品牌格局將面臨重新劃分,要積極跟進,尋找新的業務合作伙伴。
在變局中布局
未來,中國拉鏈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是創新。據統計,近兩年我國拉鏈企業申請的專利總數已經遠遠超過日本、臺灣地區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正成為拉鏈產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雖然國內專利在質量上還有待提高,但這個發展趨勢是良好的。
近幾年,中國拉鏈企業在科技進步、設計研發、資本運作、資源整合、多元化經營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地深入創新,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很多企業的轉型升級道路卻走得并不順暢,其中有方向問題,也有路徑問題。有的企業把轉型升級簡單理解為提高產品價格和產品品種的改變,2011年貫穿行業運行始終的關鍵詞就是“漲價”,漲價帶來的后果是銷售量下降和庫存增多,資金周轉困難。更多的大企業則通過上市融資,通過資源整合、實施多元化戰略來化解發展中的困難。
企業完成轉型升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善者謀勢,不善者謀子,急于未成,會失去大勢。所以,企業需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尋找支撐品牌未來平穩、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積聚更多能量,重構品牌發展的核心動力。
在變局中布局,經過“煉獄”般的殘酷洗禮,中國拉鏈企業將更加具有國際競爭力,中國拉鏈行業將走得更平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