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汽車零部件巨頭德爾福邀請中國媒體記者參觀位于蘇州的汽車電子工廠,集中展示其電池包、混合動力箱及電控系統等新能源汽車相關零部件。
8月14日,世界半導體巨頭飛思卡爾在北京舉行盛大的技術論壇,推介他們的新產品和新技術,用于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的電子微處理器產品成為其推介重點。
同樣在8月14日,伊頓公司對外宣布多項改進方案,以全面提升其商用車混合動力系統的燃油經濟性、動力性以及系統投資回報率。
此外,美國普洛提恩公司(ProteanElectric)也于近日融資8400萬美元,用于在江蘇溧陽建立輪轂電機生產工廠,將從明年開始生產供混合動力及純電動汽車所用的驅動電機。
政策助推搶先機
跨國公司這一切行動的助推劑,都可以歸結到7月初正式出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簡稱《規劃》)。《規劃》指明了中國未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描繪了一幅誘人的發展藍圖,包括到2015年,我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500萬輛。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頭不可阻擋,積極搶占市場機遇成為汽車零部件跨國公司的共同選擇。正如德爾福電子與安全事業部全球副總裁王展所言,“新車開發周期一般要2~3年,2015年電動汽車要成批量的話,現在就要真正開始做。德爾福要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這次在蘇州,德爾福展示了其電動汽車相關的核心技術。德爾福的汽車動力電子產品,主要包括三大類:控制器、動力電子產品和能量儲存系統。德爾福的電池系統已開始為上汽榮威電動車批量供貨。
德爾福電子與安全事業部新產品開發亞太區總工程師孔宏志表示:“德爾福在中國市場本著開放的態度,愿意與中國零配件供應商開展合作,支持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
截至目前,伊頓可以算在中國混合動力汽車市場獲利最多的零部件跨國公司了。中國城市運行的混合動力公交車很大一部分都采用了伊頓的混合動力系統。如今伊頓對其混合動力系統進行改進,“目標是為那些希望以適宜的成本構建可持續發展車隊的混合動力用戶提供最高價值。”伊頓混合動力系統產品策略運營及戰略采購經理KevinBeaty表示。
調整戰略正當時
技術的發展和政策的變化,時刻影響著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選擇。這次《規劃》不僅明確了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的發展方向,同時肯定了傳統混合動力汽車的地位,提出“推廣普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鑒于此,多家汽車零部件跨國公司正及時進行戰略調整。
比如博世。一年前,記者采訪博世中國區總裁陳玉東時,他極力呼吁普及怠速啟停裝置,表示博世已經為此組織了專門團隊。而在這次采訪過程中,博世方面推介的重心轉為全混合動力系統,目前正專注于并聯式混合動力系統和電力軸驅混合動力系統的設計,這兩種系統可以實現在純電力驅動下的短距離行駛。
比較明顯的例子還有全球電動汽車充換電網絡服務商BetterPlace。這家此前一直主推換電模式的企業,近日表示,在中國的發展策略將改為推行90%采用充電,10%采用換電的充換結合模式。中國《規劃》傾向于充電模式,成為BetterPlace戰略調整的決定性因素。
此外,作為全球最大的商用車排氣系統制造商,德國埃貝赫公司在未來的電動汽車時代將迎來顛覆性的變革。對此,埃貝赫高層對記者表示:“雖然電動汽車發展速度緩慢,雖然燃油汽車還有相當長的生存時間,但埃貝赫已經在未雨綢繆。”
據悉,埃貝赫開發的主動聲音技術,已經在德國的電動汽車上使用,能夠提高電動汽車的安全性。同時,埃貝赫成立了加熱器事業部和汽車電子事業部,積極開拓新的市場。目前埃貝赫適用于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的電控風暖、水暖加熱器已與多家中國客戶達成了合作意向。今年上半年在北京房山試運營的長安E30電動車,就采用了埃貝赫加熱器。
前景樂觀不求急
跨國公司在推廣新能源汽車相關產品和技術時不遺余力,自然是因為看好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前景。
博世方面認為,長遠來看電動車終將取代傳統動力。他們預計電力驅動在2025年后將會大量增加,電動車時代會真正到來。
不過,在采訪過程中,跨國公司對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業務的發展并不急于求成。
埃貝赫汽車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思維告訴記者:“我們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前景非常樂觀,畢竟這是發展趨勢。”他同時指出,近兩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不會太快,現在他們正耐心與中國整車廠做電控加熱器樣件試驗,還沒有形成批量供貨。未來形成批量后,將考慮在北京國產。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還需要一個過程。”博格華納(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市場經理孫樹強介紹說,博格華納針對新能源汽車已經開發了電子驅動變速橋、電池輔助技術等產品,目前驅動橋已在中國推廣,其他產品會視中國市場發展情況而適時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