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魏加寧在出席友邦保險高端財富論壇時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出現增量滯脹,即增速趨于放緩,同時通脹趨于攀升,宏觀調控陷入兩難境地,建議以通過降低稅率、放松管制、搞活企業的方式實現經濟振興,尤其是加大民間資本投資。
刺激需求不如改善供給
9月我國CPI上漲3.6%,創23個月新高,但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6%,增速有所放緩,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威脅是通脹?市場充斥各種觀點,亦有觀點認為是“中國式滯脹”,即低增長、高通脹。與此同時,宏觀調控也陷入兩難境地。
魏加寧認為,中國經濟目前未到“滯脹”的地步,也非“中國式滯脹”,但已出現“增量滯脹”,即增速趨于放緩,同時通脹趨于攀升,這與1985年、1993~1994年、2008年經濟情況類似,出現這種局面主要是長期使用凱恩斯主義政策刺激需求的結果。他建議,當前宏觀調控不應一味施行該政策,而應使用供給學派政策改善供給,主要包括降低稅率、放松管制、搞活企業。“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時較謹慎,甚至有可能出錯,與其振興產業,不如搞活企業,尤其是吸引民營資本介入。”
此外,他表示,我國傳統發展方式,如吸引外資、壓低要素價格等導致中國經濟出現內外需不協調、過度依賴儲蓄投資等問題。由于國際收支雙順差,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亦加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因此當前應轉變傳統發展方式。其中需要推動改革,例如,針對國有企業的改革,目標不應是國有企業資產保值增值,也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提高全民福利,如只允許國有房地產企業提供保障性住房,而非商業住房,這將對于平抑房價起到很好的作用。
地方融資可吸民間資本
魏加寧還透露,地方投融資平臺經過1992年開始的“試水”后,在2009年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目前全國總數量已達3800家,其中70%投融資平臺集中在區縣一級,有的一級省會城市甚至有十幾家,許多地方政府因資本金不實或財政擔保不合規潛伏了不少貸款風險。
根據銀監會初步統計,截至今年6月末,各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7.66萬億元。對此,魏加寧建議從四方面進行規范:許多地方投融資平臺定位過寬,資本金不實,要規范其投資行為;讓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更透明;對國家政策性銀行的貸款行為要鼓勵,對商業銀行則有嚴格準入制;允許地方政府單獨發行地方債,緩解地方財政不足。
同時,魏加寧還指出,對于政府100%出資的地方投融資平臺,可通過發債或政策性銀行進行融資,但那些從事公益性低、但收益高的地方融資平臺則可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通過發行企業債或商業銀行融資充實資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