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已經再沒有機器落腳的地方了。”
站在北京康迪普瑞模具技術有限公司狹小的車間里,記者的周圍擠滿了各類精密模具加工設備,它們有的還呆在特制的玻璃房里享受著恒溫、恒濕的特殊待遇。
“我們共有20多臺精密加工設備,今年還將從國外購置兩臺曲線磨床。”指著這些被稱為寶貝的機器,總經理吳桂琴告訴記者,為了公司下一步的發展,他們在北京永豐高新技術園區購置了8畝土地,不久新的廠房就將建成,年內完成搬遷。
這家只有幾百人的模具企業,每年在技改與研發上的投入達五六百萬元,加上此次建廠搬遷,的確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吳總表示,她非常看好國內的精密模具市場,企業發展的勢頭也不錯,但發展需要投入,靠企業自身的積累和籌集非常不易。她迫切希望國家在政策上能給模具企業以扶持。
中國模具工業協會秘書長曹延安認為,康迪普瑞公司的情況反映了整個模具行業的發展現狀,吳總的話也道出了眾多模具企業的期盼與呼聲。
增值稅稅率高企業負擔過重
曹延安指出,當今模具制造業早已拋棄了手工設計、以有經驗的鉗工師傅為主導的傳統技藝型生產方式,進入到了現代工業生產時代。數字化、信息化的CAD/CAM/CAE技術和數控加工機床被普遍采用。即使是國內一家規模很小的模具企業,如果沒有一、兩臺數控設備的話,就干不了活,當然也就無法生存。
正是模具業的高技術特點決定了其必須高投入。
據吳總介紹,一些企業購置的坐標磨床貴的在40萬美元左右,他們從國外購買的曲線磨床,不包括關稅一臺要28萬美元,而高精尖設備需要高素質的員工操作,經常性的人員培訓又是一筆不小的投入。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大量應用,企業引進一套軟件的費用要十幾萬美元。
據估算,目前我國模具業每年約有60億元左右的技改和研發投入,許多企業引進了不少國外先進設備,但總體看,裝備水平仍比國外落后許多,特別是設備的數控化率和CAD/CAM應用覆蓋率則更低。
而同時,高技術、高投入并不意味著高產出。曹秘書長指出,這是由模具單件生產的特性所決定的。而且模具的生產周期長,少的也要1個月左右,企業的資金積累慢。也正由于不是批量生產,因此每套模具的完成都相當于一個新產品的研制,投入大風險也大。
雖然產出低、利潤低,但模具行業的增值稅率卻是機械行業里最高的。與其他機械產品比較,模具的技術含量高,活化勞動消耗比重大,材料消耗則相對較小,產品的平均物耗一般只占總成本的20%~30%。由于模具增值的部分大,其增值稅稅率比其他機械產品平均高出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