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國家發改委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公布。
深圳正式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先行先試
《綱要》對珠三角的戰略定位之一就是探索科學發展模式試驗區和深化改革先行區。
“賦予珠三角發展更大的自主權,支持率先探索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全國科學發展提供示范。”
《綱要》對珠三角的這項戰略定位和廣東省不謀而合。
《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率先實現科學發展的決定》提出了廣東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與路徑——“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要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在破除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方面先行一步,爭當體制創新的先鋒。”
“民主法治建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應該統籌進行。深圳已經提出了未來五年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總體思路。”深圳大學教授馬敬仁對本報表示。
“如今深圳成為國家‘綜合改革配套實驗區’,有了‘先行先試’權力,這有利于深圳突破改革過程中遇到的阻力,深化改革。”馬敬仁表示。
深圳市社科院研究員楊立勛教授說,28年來,深圳在經濟領域中創造了令世界驚嘆的奇跡,但是在其他領域的改革卻相對比較滯后。“28年來的改革,經濟改革基本上到位了,但是深入改革必須靠行政體制、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才能推得動。”
此前,國內大部制和一些地方政府推動的行政三分改革只是構建符合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服務型政府的一種手段,而按照服務型政府的要求,還應保障政府決策的公共性,這就需要加強培育社會組織、社會團體,來推動政府公共管理的多元化,最終建立起一個多方參與的公共服務體系,建立起多元化的公共治理結構。
“深圳近年來改革的力度、步伐不如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楊立勛表示,獲得“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稱號,改革阻力會小一點。
粵港澳合作
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
深圳是粵港澳合作的橋頭堡。在《綱要》規劃下,粵港澳緊密合作成為可能。
在《綱要》里,國家賦予珠三角擴大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的“走出去”的任務——“與港澳共同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確保‘一國兩制’的成功實施。”
“《綱要》把粵港澳合作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使得粵港澳緊密合作有了制度保證。”郭萬達分析,有了國家層面的整體統籌,粵港澳一體化建設能夠比較容易打通障礙,讓要素自由流通,促進各行各業達到優勢互補,深度融合。成為帶動全國發展更為強大的引擎。
金融危機,粵港澳三地唇亡齒寒,彼此感受到緊密合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郭萬達分析,金融風暴后,中國尤其需要加強珠三角這個發展引擎,發揮對東盟乃至全球的作用。同時珠三角在產業轉型升級中,也需要把制造業與服務業結合。
因此,打造珠三角都會區對珠三角、香港乃至中國都很有必要,政府必須抓住未來20年的黃金期。
“我已經注意到了,《綱要》規劃珠三角打造世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發展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建設與港澳地區錯位發展的航運、物流、貿易、會展、旅游和創新中心。”郭分析,《綱要》是把港珠澳作為一個區域經濟整體來進行規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