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國《反壟斷法》利劍出鞘。但所涉外資并未退縮,相反,中國并購市場的誘人蛋糕,以及《反壟斷法》本身的不夠完善,正在誘使部分外資展開迂回戰,試圖繞開《反壟斷法》,繼續在中國進行曲線并購。
危險的外資并購
7月31日,《反壟斷法》正式實施的前夜,美國強生突然宣布成功并購北京大寶。此前,跨國公司先后控制了小護士、絲寶、金芭蕾等中國品牌化妝品,并逐漸使之在中國市場上銷聲匿跡。
類似的并購并不鮮見。
1999年開始,南孚電池兩次將國有股權轉讓給外資投資公司,之后被賣給競爭對手美國吉列公司,這個占市場半壁江山的電池老大從此被市場占有率不及自己10%的外資公司控制。
2001年,德國最大的軸承企業FAG公司收購中國頂尖技術實力和影響力的西北軸承公司,合資3年,年年虧損,同時作為曾經是鐵道部的軸承定點工廠,卻因利潤薄而停止生產鐵路軸承,直接威脅到我國鐵路安全。合資3年后,在FAG操縱下,西北軸承僅以2850萬元價格將所持有的49%股權賣給德方,變成德國獨資公司后,每年開始大幅贏利。
2004年德國博世與中國最大的柴油燃油噴射系統的最大廠商威孚成立合資公司,博世控制2/3股權,主要從事歐3及以上電子控制柴油噴射系統,從此威孚只能生產歐2以下產品,歐3以上全部由合資公司生產,博世由此吞下中國最具潛力的競爭對手。
2006年12月,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雙匯集團100%股權轉讓給外資投資公司高盛和鼎暉。此外,高盛還持有中國第二大肉類加工企業雨潤集團13%的股權。實際上高盛占據了中國肉類加工企業的主導權。
2007年4月,世界小家電頭號品牌SEB購得中國炊具行業最大的企業蘇泊爾公司絕對控股權。而在10年前,SEB曾收購上海電熨斗廠,該廠旗下占全國47.4%的市場份額的紅星牌電熨斗從此消失。
兩年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都是由外資控制。而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首都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謝太峰認為:“如果放任下去,不實施《反壟斷法》,再過5年、10年,外資收購完行業的排頭兵,實際上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權、定價權就會落到跨國公司手中。更為嚴重的后果是,國家宏觀調控的能力被架空,國家自主發展的經濟政策執行不下去,中國成為各個行業跨國公司的一個工廠融入其全球化的一個環節,生產、技術、消費、市場都在外國公司的掌控之下。”
外資迂回戰術
但類似的并購,或明或暗,很難察覺,這無疑給《反壟斷法》的執行增添了難度。
“一般來講,跨國公司對前3位比較感興趣,如果前3位收購不到,他就出高價把后幾位陸續收購,以此控制這些行業的定價權。”劉軍廠說。
劉軍廠系上海信誠律師事務所專職外資并購案子的律師。
最近幾年,他就經常接到跨國公司的委托,尋找一些不會引起注意的小行業,收集這些小行業排名前10位的公司名單。
據劉介紹,現在國內很多小行業已被外資控制,但表面上看起來并未突破中國的法律規定,實際上外資多以間接的方式實現了控制。比如,一家韓國保險公司來華參股國內一家保險經紀公司,按照中國相關法律規定,韓國企業的股權比例不能超過50%,從工商登記上看確實沒有突破50%的政策紅線。但在公司董事會席位上,韓方占了大多數,并通過這種間接的方式獲得了公司的控股權。
《反壟斷法》實施后,這些做法依然如故,且其手法還在不斷升級換代。據劉軍廠透露,中外股東表面上遵守中國的法律規定,但和中方的企業領導或地方政府常常私下再簽一個協議,通過關聯公司來持股。
“現在《反壟斷法》實施了,跨國公司直接以自己名義收購中國公司的行為肯定有所收斂,但會想其他的辦法,比如用關聯殼公司的名義并購,而這些殼公司股東隱藏很深,很難被查到。”劉軍廠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科研處研究員李佐軍說,國際資本無孔不入,《反壟斷法》又剛出臺,細則還沒有,漏洞還很多,“比如你在這邊設置了一個路障,外資就不從這里走,可能會想辦法繞過去。”
一個例子是,2004年,中鋁與美鋁在廣西平果鋁廠的合資項目獲批,平果鋁廠合注冊資本將為36.4億元,雙方各占50%股份。據美鋁高層透露,美鋁在中鋁集團層面還持股8%左右,如此一來,美鋁事實上成了平果鋁業的實際控制者。據悉,百色鋁土礦儲量位居中國第二,平果縣境內的鋁土礦儲量達2億噸。
難阻外資曲線并購
一方面,《反壟斷法》留給國有資本以巨大的并購空間,這有利于促進中國企業的做大做強;另一方面,外資卻在利用法律漏洞鋌而走險,曲線前進,爭奪中國的并購蛋糕。
在此背景下,中國未來的并購市場,必然還有一番較量。
“這些跨國壟斷寡頭有的是帶著商業目的而來的,有的是帶著政治目的而來的。他們不會因為中國實施《反壟斷法》就退出,因為中國和印度是全球最大也是最后的并購市場,跨國巨頭們肯定會繼續爭奪世界上最后一個并購大蛋糕。”劉軍廠說。
基于《反壟斷法》留給央企的空間,商務部研究部門有關人士認為,大型央企將主導中國未來的并購市場。
但是,根據相關研究,外資在過去30年瘋狂涌入中國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國企在經濟中比重過大,由此造成了低效率,這恰好給高效率的外資帶來了賺錢的空間。
有業內人士還分析稱,如果對外資的并購關上大門,地方上的國企只有賣給央企一條出口,而央企的合并很多是無償劃撥,而且有些并購之后原本屬于地方的稅收就要隨央企上繳中央。
這種情況下,外資的到來,不但能夠給地方政府帶來各種收益,而且能夠給企業管理者以股權激勵,這也是外資并購在地方政府和國企領導人中富有吸引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顯然,在中國現行的財稅和國資管理體制下,賣給外資是地方政府實現收益最大化的一個最佳途徑,外資和地方政府兩頭熱,卡在中間的《反壟斷法》將面臨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