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正式發布《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規劃》提出了工業轉型升級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重點任務以及保障措施,對于指導未來五年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加快工業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從今日起,本報將圍繞《規劃》的意義及工業轉型升級內涵展開系列述評。我們期望,通過全面的理解和貫徹落實《規劃》內容,廣大工業企業能夠以一個中長期角度看待工業的變革,并準確把握工業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面臨著提升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環境、應對危機等多重復雜挑戰。
“十一五”期間,我國工業發展經歷了極不平凡的五年,針對全球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起伏,中央果斷實施的一系列強有力宏觀調控措施,使工業總體上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未來五年,盡管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工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卻在悄然發生著深刻變化,發展中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發展方式粗放,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內部結構不合理,能源資源約束強化等問題日益凸顯。對于中國經濟而言,加快轉型升級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國務院于日前正式發布了《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首個工業中長期規劃。它從國家戰略層面審視發展中的不足,并為未來五年工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提出了措施,是指導“十二五”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行動指南,也是指導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行動綱領。
工業結構調整為轉型升級奠定基礎
“十一五”時期,我國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4.8%,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為11.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2萬億元,年均增速達30.2%。工業制成品對外貿易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以工業制成品為主體的貨物貿易(占90%以上)出口63997億美元,增長1.7倍;進口總額52809億美元,增長1.4倍。
通過企業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兼并重組等措施,我國工業結構調整在“十一五”時期取得重大進展。主要體現為重點行業先進產能比重快速提高;落后產能淘汰取得積極進展;品種質量和品牌建設取得成效;兼并重組步伐加快,產業組織結構不斷優化;產業轉移步伐加快,區域發展協調性有所增強。
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十一五”時期淘汰的落后產能占全部落后產能的50%左右。其中,淘汰煉鐵能力1.2億噸、煉鋼能力6914萬噸、水泥3.5億噸、造紙1070萬噸。
在工業結構不斷調整之際,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及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體系加快建立,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取得積極成效。兩化融合程度不斷加深。
經過“十一五”時期的發展,我國工業整體素質明顯改善,總體實力躍上新臺階,為“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奠定了良好基礎。工業轉型升級的加快推進,能夠有效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進入良性發展軌道,但如果行動遲緩,不僅資源環境難以承載,而且會錯失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工業轉型升級事關目標全局
未來五年,我國工業發展的著力點將不再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確處理好增長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環境保護等的重大關系,改善和提升產業整體素質,著力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工業轉型升級事關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全局,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所在,是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實現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
作為國家重點專項規劃,《規劃》是貫徹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的具體部署。“十二五”規劃《綱要》對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作出了明確部署。
《規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貫徹了“十二五”規劃《綱要》對工業領域提出的各項要求,細化落實了工業領域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主要措施。
《規劃》從轉型升級的基本要素出發,突出了自主創新、技術改造、兩化融合、節能減排、品種質量、組織結構、空間布局、對外開放等重點任務,從裝備制造、原材料、消費品、電子信息、國防科技工業、生產性服務業等行業領域出發,提出了轉型升級的路徑和措施。
當前,我國工業已進入到必須以轉型升級促進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規劃》深刻闡述了工業轉型升級的內涵,指出轉型就是要通過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加快實現由傳統工業化道路向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升級就是要通過全面優化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和行業結構,促進工業結構整體優化提升。
工業轉型升級涉及理念的轉變、模式的轉型和路徑的創新,是一個戰略性、全局性、系統性的變革過程。而《規劃》的實施則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落實責任、項目實施、政策落實、跟蹤評估等多個方面。《規劃》提出了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及功能、強化工業標準規范及準入條件、加大財稅支持力度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并從建立部際協調機制、明確規劃實施責任、加強和創新工業管理、強化規劃監測評估等方面對規劃實施進行了具體部署。
《規劃》出臺的意義及影響都十分深遠,但在積極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征程中,仍需要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發揮相關產業的帶動性。
一方面要著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全面增強制造業競爭力;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則要堅持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掌握發展主動權、增強工業發展后勁的迫切需要,形成新的增長點。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資源環境保護,需要和諧統一,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必然要求轉變發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和低排放方向轉變。只有切實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切實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我國才有望突破資源環境的制約,實現長期、平穩、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