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部件企業雖遍地開花,但仍停留在配套中低端車型。中國零部件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在汽車認知和未來發展形勢還尚有差距。于此同時,中國的汽車市場正快速的前行,幾次國際性的收購讓中國車企在世界舞臺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較于中國汽車企業,大型零部件企業的發展仍十分滯后,在高技術、高品質、高性能的前端市場,看不到中國品牌的影子。
9月底國務院辦公廳日前下發《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汽車行業位列名單之首,預計汽車企業兼并重組有望掀起新一輪熱潮。零部件是決定一個國家汽車產業成敗的關鍵因素,零部件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好的途徑就是通過兼并重組形成規模化的零部件企業集團。因此,政府在促進汽車企業兼并重組的同時不能忽視零部件企業的整合,整車企業也應該加大對零部件企業的發展支持。
國內零部件企業對外接觸少
與汽車企業的接洽次數直接影響零部件企業的發展,中國零部件企業配套局限在國產車型,本土品牌,對外合作十分稀少。部分零部件企業滿足于單一廠家,低端車型的配套。對海外車企的配套信心不走。不能及時的發現在身問題,對前沿技術認知不夠,成為中國零部件企業技術發展滯后的主要因素。"腳踏幾條船"是國內零部件企業目前采取的應對辦法。在時機成熟后可選擇在國外建廠,新興國家的市場潛力更大。走出去的含義不是品牌走出去,更重要的是產品走出去。同時收購是我們“走出去”最常見的方案,但往往不能收購到核心技術,技術是讓中國品牌“走出去”的靈魂所在。
扶植有技術特色的中小型企業
進入2010年以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引發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憂慮。中國零部件制造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形勢下前行。中國繁榮的汽車市場背后卻是數以萬計“窮巴巴”的本土零部件企業。在大批的中小型汽車零部件企業中不乏具有技術特色的企業。具有針對行的扶植政策是加速技術性企業成長的關鍵。怎么將這些企業搬上國際舞臺,是未來發展之所在。實際上,從全球汽車業并購案例中觀察,一是許多并不都是“巨象”式的項目,二是即使是要并購的企業拿不出那么多自有資金,還會有很多的融資渠道,而且通過適當的融資與債務管理整合后,新的企業可能會變成一家更為健康的公司。